截止目前,赤峰本土文化图书馆收藏乌兰牧骑专题图书、画册、杂志、电影台本、节目单、宣传画、明信片等共90多册(套)。其中专辑有《中国乌兰牧骑通志》《乌兰牧骑发展史》《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建立60周年发展史》《周恩来总理与乌兰牧骑》《乌兰牧骑回忆录》《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纪事》《红色文艺轻骑兵 乌兰牧骑影像集》《乌兰牧骑之歌》(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编)《乌兰牧骑精神》《乌兰牧骑赞》《乌兰牧骑礼赞》《乌兰牧骑颂歌》《红色文艺轻骑之歌》《玛奈乌兰牧骑》《乌兰牧骑—红色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之路》《乌兰牧骑在前进》《红色的嫩芽》《草原起妙音 图说乌兰牧骑》《云开月明—乌兰牧骑1800天》《乌兰牧骑优秀作品集(戏剧类)》《乌兰牧骑经典剧(节)目名录》《内蒙古乌兰牧骑研究》《内蒙古文史资料 乌兰牧骑专辑》《乌兰牧骑—赤峰市60年图志》《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志》《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志》(2012-2022)《翁牛特旗乌兰牧骑六十五周年》《巴林右旗乌兰牧骑大事记》《紫塞红芽—林西县乌兰牧骑成立四十五周年》《乌兰牧骑之歌-纪念克什克腾旗乌兰牧骑建立三十五周年》《艺苑轻骑》《艺苑轻骑 续集》《绿野•太阳•契丹》《闪光的足迹》《民族文艺之花—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文艺会演专集》《在祖国的怀抱》《文艺节目第八辑 乌兰牧骑专辑》《乌兰牧骑》(一)《乌兰牧骑》(二)等52册;画册《乌兰牧骑》《今日乌兰牧骑》《草原文艺之花》3册;绘本《乌兰牧骑真棒》1册;小说有张长弓著《草原轻骑》,鲍尔吉•原野著《乌兰牧骑的孩子》《篝火与星空》《鹿花斑的白马》,刘玉琴著《那红红的萨日朗》等5册;杂志有《乌兰牧骑演唱》8册,《内蒙古文化》1册,《艺苑轻骑》13册,共20册;电影台本有《乌兰牧骑》《战地黄花》2册;节目单有《乌兰牧骑文艺巡演北京站汇报演出节目单》1张;宣传画有《乌兰牧骑之歌》1张;明信片有《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乌兰牧骑》等5套。
乌兰牧骑,其名称源自蒙古语中“ulaan mochir”,汉语名称兼顾了音义。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活跃于农村牧区间,具有“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的职能。1957年诞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
乌兰牧骑的产生发展与内蒙古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区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两个蒙古包。195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现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派出工作组深入到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正蓝旗、正镶白旗等地进行文化调查,根据牧区、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点极其分散的情况,要使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就必须建立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在经过充分研究之后,1957年5月27日正式制订了乌兰牧骑试点计划。1957年6月17日、6月25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赤峰市翁牛特旗乌兰牧骑相继成立,成为最早成立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最初队员只有10余名,多来自草原农牧民,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吹、拉、弹、唱、舞无所不会,报幕员也能唱歌,唱手也能拉马头琴,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乐器简单轻便,全队只一辆马车便能拉走,因而被誉为“一辆马车上的文化工作队”。这种精悍的文化工作队,演出不受场地、舞台、布景等限制,随时随地可演,节目都是自行创作,主要取材于农牧民的生活,以农牧民喜爱的歌舞为主。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只要有一个牧民,他们就演出。演出之外,乌兰牧骑还是农牧民的宣传工作队、文艺辅导队、生活服务队。他们还能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地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
在当时由于乌兰牧骑非常适合农牧民的需要,所以很快得到普及和提高,到1963年已有30支,而且在1964进京汇报演出时获得极大成功,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充分肯定,并按照周总理的部署,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影响很大。1979年始,乌兰牧骑走出国门,先后在欧美及亚洲其他国家访问演出,普遍受到好评。在60多年的演出实践中,乌兰牧骑创作出许多优秀剧目,如《我的乌兰牧骑》《顶碗舞》《鄂尔多斯婚礼》《筷子舞》《炒米飘香》《腾飞的骏马》等,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如德德玛、巴达玛、金花、图力吉尔、朝鲁等。
对于乌兰牧骑所坚持的先进文化的方向,党的领导人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毛泽东3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周恩来12次接见乌兰牧骑队员并嘱咐:“不要进了城市,忘了乡村,要不忘过去,不忘农村,不忘你们的牧场,望你们保持不锈的乌兰牧骑称号”。邓小平同志题词:“发扬乌兰牧骑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题词:“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勉励乌兰牧骑在新时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几十年来,乌兰牧骑已发展为上百支团队,人员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至40余人,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但乌兰牧骑的方向没有变,宗旨没有变,精神没有变。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并且已经走向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草原上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